
伊斯坦布尔市地跨欧亚两洲,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最大的港口、工商业中心和主要的旅游胜地。伊斯坦布尔省省会。伊斯坦布尔面积 254平方公里,人口 1548万,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西元前658年始建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位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称拜占庭。
历史上,伊斯坦布尔曾先后是罗马、拜占庭、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近2000年来它同欧亚大陆政治、宗教、艺术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市内保存着一批古代建筑杰作,其中许多建筑对欧亚两洲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这个城市的考古公园、苏莱曼尼耶区、泽雷克区和城墙区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伊斯坦布尔城区被博斯普鲁斯海峡分成东西两部分,而全长1560米的博斯普鲁斯吊桥又宛如一根纽带将欧亚两部分城区连结为一体。白天,立在桥头,环顾四周,峡湾碧波粼粼,两岸青山苍翠,古堡、清真寺、教堂、宫殿、房舍、树林、花草等倒影水面,五彩缤纷,绚丽如画。入夜,桥上华灯齐明,两岸灯火辉煌,似火龙飞舞,充满神奇色彩,引发人们追忆这座历史古城的悠悠岁月。
依山傍海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城,西元前660年为希腊人所建,称为拜占庭,西元330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进行重建,并将首都迁至这里,称其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都”。西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其后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元7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上已同早期罗马帝国大不相同,因而历史上称为“拜占庭帝国”,这里便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到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统兵攻占这座设防坚固的古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声势显赫的奥图曼帝国,并定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并定都安卡拉,伊斯坦堡至此结束了作为历代王朝首都1600多年的历史。现市区已包括海峡中、南段两岸以及与之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峡东岸的乌斯屈达尔uskudar,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城市。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桥。有纺织、食品、陶瓷、玻璃、机械、汽车制造、船舶修造等工业。也是重要渔港。有苏雷曼尼耶清真寺等名胜古迹。伊斯坦布尔还是一座文化古城,拥有伊斯坦布尔大学、海峡大学等34所大学和高等学府。
伊斯坦布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位于金角湾南面的旧城区,有两道城墙围绕,内墙修建于413年,长6650米,高9米,厚4.8米,外墙筑于447年,上面设有92座炮塔,现存有56座,墙外有深壕维护,堪称军事建筑史上的杰作。

托普卡匹皇宫博物馆 Topkapi Saray
托卡匹皇宫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会点上的一座辉煌的建筑,这就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奥图曼帝国的中心──托普卡匹宫殿(Topkapi Saray),在这迷宫般的豪华至极的地方,当年苏丹们接受谒见,治理国事哈麦德二世于1453年从拜占庭手中征夺伊斯坦布尔,立即建造了美轮美奂的托普卡匹皇宫,从那刻起,御前会议在这里召开,这里也成为哈麦德二世和往后三个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官邸,直到后来才又新建了三处皇宫,如多马巴切皇宫(Dolmabahce)、栖拉杆皇宫(Ciragan)、宜帝皇宫(Yildiz)。
托普卡匹皇宫于1991年才改成博物馆,将四百多个房间的皇宫内院实景公诸于世。在皇宫左院的瓷器陈列室中,展示中国和日本的众多精致陶瓷,在遥远的土耳其看到这些中国明清时代的瓷器,亲切感油然而升,其中最大的中国瓷盘直径更长达1公尺。
土耳其皇宫在世界上,以其富有和收藏丰富的珠宝钻石闻名,而这些宝石都收藏在宫裏的四间宝物展览室裏:世界最大、重达3公斤的祖母绿宝石陈列在第一间的苏丹御用宝物里,此外,这裏最着名的宝物还有一颗世界第二大、重达八十六克拉的钻石,闪闪发亮,紧紧吸住每一位旅客的目光。在第二、三、四间宝物展览室内还陈列了许多战争中的战利品,式样风格之繁复让人目不暇给。
在奥图曼土耳其帝国的400年间,托普卡匹皇宫一直都是国王的宫殿,它位于可以眺望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和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的高地上,现在以宫殿博物馆的身分对外公开。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以东、依山面海的帝王门内,有一尊十九世纪的巨型大炮,炮名“托普卡匹”,而整座皇宫便因此而得名。
宫里的御座殿是古代苏丹和首相朝议国事或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偌大的殿宇内铺满了锦织缎绣的地毯,显得极为富丽堂皇;殿内陈设了许多历年来各国致赠进献的宝物,而从这些做工精细、象征权势的摆设,我们仿佛可看出昔日仙乐飘飘、笙歌舞影和各国使节络绎不绝的帝国盛况。托卡匹皇宫的最深处,是当年的后宫,由此规模宏大,包括有马赛克装修的国王寝室,王子的房间、后宫嫔妃的住处和国王的浴室等,昔时国王的日常生活宛如历历在目。
宫殿外侧被称为第一庭院,以其绿木郁葱而闻名,第二庭院的右侧,原来是笼罩在柏树及梧桐的绿荫下的宫廷的餐房,现在则成了帝国时代水晶制品、银器以及中国陶磁器的收藏展示馆。左侧是苏丹的后宫深宅,苏丹的妻妾及子女们曾经在那里生活。在奥图曼帝国的几百年中在此所发生的许多阴谋事情颇受旅客的好奇。在第三庭院有谒见室、苏丹.阿合麦特三世(SultanAhmetⅢ)的图书馆、苏丹和其家庭的服装展示馆、珠宝馆以及价值连城的中世纪撰本绘画书籍。宫殿的中央是圣遗物室,陈列着属于先知穆罕默德的宝物,这些物品是奥斯曼苏丹继承“哈里发”(Halife)或伊斯兰教皇制度时带到伊斯坦堡。官网:http://www.topkapisarayi.gov.tr/
旅游指南
交通:有轨电车:到Sultanahmet站下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09:00-16:30

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建于东罗马皇帝Justinian统治时期(西元532年——西元537年),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范本。事实上,自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如今,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此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龕。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续建。1453年被奥图曼帝国占领,被改建成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现为博物馆。
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
它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这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330年时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程度比具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誉的威尼斯圣马克教堂毫不逊色。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裏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从四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迷幻的宗教气氛,仰头望着顶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强烈。

古代建筑的珍品
别具风采的圆顶由两个半球形拱门支撑,这座雄伟堂皇的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对于以后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在世界享有盛名,17世纪时,有人仿效西元前腓尼基人昂蒂派特提出的“七大奇迹”的说法,提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就是其中之一。从教堂内一侧的昏暗、狭窄的碎石铺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达环绕教堂内三面的两层长廊,让你能从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这座辉煌的大教堂。一座建筑精品,它的细节一定是经得住审视的。在这里,你可以把目光聚焦在任何一处赞叹。教堂外的净洗池显示着伊斯兰教的色彩。
作为世界上唯一从6世纪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也是唯一一个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西元330年时,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且精美绝伦的教堂。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伊斯兰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师锡南在圣索非亚旧有的架构中增添了新的奥斯曼风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经历了十字军东征破坏的圣索非亚教堂重新恢复了生机。1932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大教堂改成博物馆,长期被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伟和庄严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来者面前,震人心魄。直径32米,20层楼高的拱顶竟然没有任何支柱支撑。站在这巨大的穹顶下,仰头望去,好似茫茫苍穹笼罩人间,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阳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来,洒在斑驳的墙壁上,照亮了耶稣基督的脸庞,那一刻,仿佛听到天使在歌唱,内心如同经历了洗涤般纯净平和。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古老墙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兰风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战争。而如今,两者奇迹般地融为一体,向后世昭示着这一宗教圣地历经易主,饱经风霜的过去。
环顾一周,左边过道上一根矩形大理石石柱旁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人们将拇指塞在裏面,并费力地旋转,令人第一时间想起了电影《罗马假日》中男女主角开玩笑时的情景。原来这叫做“哭泣的石柱”,据说将大拇指插入潮湿的石洞,并以平面旋转360度,便可以实现自己当时许的愿望。
官网
蓝色清真寺(SultanahmetCamii)
蓝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1609年。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磁砖装饰。巨大的原定周围有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蓝色清真寺(BlueMosque)其实是通称,得名于伊兹尼蓝磁砖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素檀何密清真寺(SultanahmetCamii),可以说是伊斯坦布尔旧市街的中心。
蓝色清真寺建于17世纪,大圆顶直径达27.5公尺,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30个小圆顶,大圆小圆煞是好看;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蓝色清真寺当然也有,高43公尺,而且硬是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据说只有回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
官网卡里耶博物馆Kariye Muzesi
卡里耶博物馆是伊斯坦布尔仅次于圣索菲亚的拜占庭遗迹。它原是一处教堂,正式名称是柯拉修道院教堂,和伊斯坦堡的基督教堂一样,建于5世纪的柯拉修道院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代被改做清真寺,同时在素檀的下令保护下,教堂墙上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绝美的马赛克镶嵌画作,被涂上灰泥,没有被挖除破坏。教堂的空间从一进门,墙面及小圆拱上,就在敍述基督及圣母的一生,从天使报喜、基督诞生马槽、基督行使神迹、基督赐福、圣母的生与死及各位圣徒使者等,每一幅虽都略显残破,但表情栩栩如生,色泽依然完整,即使历经数百年的尘封一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官网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ce Sarayi
多尔玛巴赫切宫建于19世纪中叶,因与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珀宫类似,所以被称为新宫,而后者被称为旧宫。新宫坐落在海峡的欧洲沿岸上,宫殿建筑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绵延六百米,高大宽广,气势恢弘,隐约透露着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富庶。
新宫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客厅,犹如迷宫。所有的门、窗和天花板都经过精心装饰,有些地方还用黄金点缀。其中最大的厅堂由56根圆柱支撑,吊着一个重达4.5吨、由750颗灯珠晶体构成的巨大枝形水晶吊灯。
宫内还收藏有不少名家名画,分布于大厅及客房。新宫的后宫建筑更加气派,尽显豪华,让人叹为观止。浴室和卫生间全用白色大理石镶嵌,所有的门窗都是优质木材精雕细刻。卧室宽敞明亮,摆满豪华家俱,一张巨大的铁床摆在房间的显要位置。门口台子上摆放的两个来自东方中国的精制大花瓶格外显眼。
新宫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鸟类大帐。过去,为取悦于住在皇宫中的帝王贵人,这裏曾饲养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凯末尔于1938年11月10日在新宫去世。2004年7月,当雅典奥运会的圣火在伊斯坦布尔传递时,新宫是当时的终点站,人们在这裏举行了庆祝活动。
官网
地下宫殿( Yerebatan Sarnici)
Yere是地底,Sarnici是沉入的意思,于是乎从字意上就可知,Yarebatan是地底的大空间,作用主要是大型的贮水池,曾经是军事弹药库,现在是观光客找浪漫空间或拜占庭传奇、服装秀表演场所的最佳选择,办场古典音乐会又更棒了,回音好、光线够昏黄。伊斯坦堡有数座像地下宫殿(Yerebatan Sarnici)一样的大型贮水池,这一座从君土坦丁大帝建造到尤思提安大帝时代(4世纪到6世纪),规模很大,长140米、宽70米、高9米的空间内,共有三百根柯林斯式大石柱,宛如一座地底的超级大宫殿。地下宫殿最神秘的泪柱,其实是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这种柱子很可能是罗马帝国时代,自伊斯坦堡倍亚济区(Beyazit)的一处集会广场(Forum)取来的。另外两个焦点是两个被压在柱底的美杜莎头像(Medus)。传说地下宫殿一个倒放一个侧放的美杜莎,可以镇魔,但那后世的穿凿附会之说,其实是建造时,美杜莎头像上的巨柱不够长,所以必须在柱底下再垫一个支撑物,而美杜莎头像的放法是随意而非故意。在圣索非亚边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房,但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外面排队,这裏是地下宫殿的入口处,出口在另一个建筑中。据说是用来做大型贮水池和武器库的。我非常喜欢这个地下宫殿,尽管票价不便宜。这个宫殿非常大,宫殿之中排列着近300根希腊或罗马式的柱子。宫殿的地下全部是水池,所有的游客都在搭建的栈道上看着柱子的倒影,感受宫殿的阴森。我不知道这个地下宫殿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知道这地下的水池是原来就这样的,还是地下渗水形成的,我去的时候,人不多,很安静。走在栈道上,听着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滴水的声音,仿佛那么的悠长和旷远,悠悠得想带我离开现实的世界。负责这个景点的人似乎想将这种旷古的暇思和诡异进行到底,所以他们适时得布置了不太亮的灯光,并在宫殿黑暗的墙上打上各种有趣的动态图片。我记得有几棵非常绿的树,不停在微微摇曳,还真的让我觉得丝丝冷风吹过。在地宫的一角,有大概2根柱子,用美杜莎(Medus)的头来做柱子的墩。有的头是直立的,有些头是侧卧着的,看起来非常特别。和其他柱子比较起来也显得特别的精致。有一种说法是,这几根柱子在建造的时候短了一点,只好找东西来垫。
伊斯坦布尔有数座像地下宫殿(Yerebatan Sarnici)一样的大型贮水池,这一座从君土坦丁大帝建造到尤思提安大帝时代(4世纪到6世纪),规模很大,长140米、宽70米、高9米的空间内,共有三百根柯林斯式大石柱,宛如一座地底的超级大宫殿。
地下宫殿最神秘的泪柱,其实是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这种柱子很可能是罗马帝国时代,自伊斯坦布尔倍亚济区(Beyazit)的一处集会广场(Forum)取来的。另外两个焦点是两个被压在柱底的美杜莎头像(Medus)。传说地下宫殿一个倒放一个侧放的美杜莎,可以镇魔,但那后世的穿凿附会之说,其实是建造时,美杜莎头像上的巨柱不够长,所以必须在柱底下再垫一个支撑物,而美杜莎头像的放法是随意而非故意。
官网
有顶市集(大市集)
室内市集(KAPALI CARSI),是让每一个到土耳其来的旅客「收获」最多的地方。室内市集的占地有20万平方公尺,里面有超过4000间商店,大得超乎想像,光是出入口就有18个,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迷宫,游客到此,千万不可一哄而散,最好将时间、地点说明清楚再出发。因为专门做观光客的生意,所贩卖的东西也以深具传统土风的手工艺或特产为主,选购的时候不必急于一时,不妨货比三家、沉着应战,通常约有七、八成的杀价空间。
苏雷曼尼亚清真寺Suleymaniye Cami
苏雷曼尼亚清真寺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大圆顶直径26.5米,由四根高53米的粗大的石柱支撑。以精美的装饰和阿拉伯书法闻名。整座清真寺位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内,四周由墙围起,但由数个开放式的拱门和外界自由连系,过去是通到清真寺附属的学校、食堂及图书馆的。苏雷曼尼亚清真寺的气氛确实不同于蓝色清真寺,取胜之处在于空间创造出来的崇高庄重感,同时不以华丽取胜,谨守传统奥斯曼建筑的风格,内部各空间紧密的结合,各种造型的玻璃窗和红白砖拱的搭配,协调而不夸示。

博斯普鲁斯海峡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伊斯坦堡)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裏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堡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0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的古国名都伊斯坦布尔建于西元前668年,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廷,后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于西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从那时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国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然是土耳其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伊斯坦堡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这些美丽的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东西方交汇点的生动见证。在古代东方博物馆展有苏美尔人的头像、巴比伦人的瓦器、亚述人的浮雕等,这些都是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史前时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馆有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其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巨大石棺,是西元前4世纪希腊艺术的杰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关于圣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画,是拜占廷艺术的代表作。在苏莱曼尼耶清真寺,雕梁画栋、镂金刻银,有许多奥斯曼时期的艺术珍品。在市内西岸旧城区裏,历代各帝国时期遗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楼、渡槽随处可见。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堡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为3.6公里,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由于两洲各国间的商贸等各种交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西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后制定了通过海峡的商船和军舰的管理条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英、法等国曾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如果它们在战争中取胜,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大片土地,以及这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中的岛屿将归俄国。交换条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列宁宣布废除这一秘密条约。如今,海峡两岸的土地主权均属土耳其。通过这个海峡的船只,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罗签订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的规定行驶。在海峡南端的最窄处,飞架着世界第四大吊桥、欧洲第一大吊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它气势雄伟,横跨在海峡西岸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的贝伊勒尔之间,连接着欧、亚大陆。大桥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整座桥长1560米,桥面宽33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桥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桥的两端各有一呈“门”字形的高达165米的桥塔,位于东岸的重5万吨,西岸的重6万吨,桥塔的牵引力达15400吨。大桥水中没有桥墩,整个桥身以两根巨大的钢索牵引,支撑着整个桥面,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海峡两岸,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方便了两洲人民间的交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央有从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则有从马尔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鱼群季节性地随水流往来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使得这一带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峡两岸分属欧亚两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树丛,片片翠绿;高楼、小屋,点点朱红。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巍峨王宫,傍水耸立,古堡残垣,矗立岸边。在海峡的中段,两岸各有一个14-15世纪的古堡,像一对威武的雄狮,昂首挺立。海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辉,博斯普鲁斯海峡已成为土耳其的着名旅游景区之一。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土耳其的战略要地,游览胜地,欧、亚两洲的分界。海峡全长 30.4 公里,最宽处 2.4 公里,最窄处只有 708 米,最深处为 80 米,最浅处 27.5 米,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两岸悬崖陡壁,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又名欧亚大桥,兴建于 1968年,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1973年 10 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 1560 米,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 1074 米,桥宽 33 米,高出海面 64 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 11300根 5 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整个桥面。大桥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桥面可以并排行驶 6 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桥塔就要向裏倾斜 86 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 90 厘米。一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两米。不过这都没有什么危险。这座大桥是欧亚第一大钢索吊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
西元1973年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关口,并连接欧亚两大洲。
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土耳其境内,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从中切开,一分为二。现在,这座大桥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把这座城市连成一个整体。大桥的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白线以西是欧洲。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土耳其的战略要地,游览胜地,欧、亚两洲的分界。海峡全长 30.4 公里,最宽处 2.4 公里,最窄处只有 708 米,最深处为 80 米,最浅处 27.5 米,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两岸悬崖陡壁,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兴建于 1968 年,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1973 年 10 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 1560 米,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 1074 米,桥宽 33 米,高出海面 64 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 11300根 5 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整个桥面。大桥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桥面可以并排行驶 6 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桥塔就要向裏倾斜 86 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 90 厘米。一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两米。不过这都没有什么危险。这座大桥是欧亚第一大钢索吊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海峡大桥和两岸灯火通明,水面熠熠泛着银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1985 年12月4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义大利三国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峡大桥。新建的大桥横跨在海峡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间,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 5 公里处。大桥总长 1510 米,跨越海面部分为 1090 米,比第一座大桥长 17 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桥。桥身高出海面64 米,任何远洋巨轮均可自由航行。桥面宽 39.4米,可平行通过8辆汽车,比第一座大桥宽出两个车道。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 107 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粗达 77 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 9500 吨,由16128根粗 5.38 毫米的钢丝拧成。从远处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蔚为壮观。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堡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岬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整的城墙。市内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阁林立,寺塔如云,而宽敞笔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独立大道两旁却高楼簇起,树木成荫,清晰地显示出这里汇集了东西方各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