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紅花城/薩夫蘭博魯 SAFRANBOLU (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番紅花城/薩夫蘭博魯 SAFRANBOLU (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 (IV), (V) 薩夫蘭博盧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薩夫蘭博盧於中世紀前即已建成,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邊緣山區。距黑海65公里,現歸屬于宋古爾達克省。歷史上是商隊驛站和貿易中心。

西元前1世紀時,偉大的米特拉達悌國王治理著帕夫拉高尼亞。不久,即西元前63年,羅馬人吞併了這一地區,並在今天薩夫蘭博盧市區遺址附近建起了一座神廟。

11世紀土耳其人佔領後,薩夫蘭博盧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經過拜占庭的短暫統治後,土耳其人重新佔領該城。城市自此得以擴大。因黑海岸邊的錫諾普港日益重要,薩夫蘭博盧也隨之成為聯繫歐洲與黑海以東地區商隊路途的中轉站。城內建起了清真寺、浴室和加茲.舍曼經學院。

奧斯曼帝國初興時期,從1451至1566這一期間,薩夫蘭博盧在1461年進入其版圖。17世紀城市發展到達鼎盛。旅行者出資贊助建成的中心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商品門類日見齊全。城中建起了辛西(Cinci)旅館和兩座清真寺。隨著鐵路和新型商業機構的出現,薩夫蘭博盧結束了長期繁榮的時代。

薩夫蘭博盧城市結構
薩夫蘭博盧的城市佈局使人想起了土耳其工業時代前的情形,因地就勢鋪砌的街道蜿蜒曲折,使視野更加寬闊,概括地講,城市總體佈局反映出城市隨經濟不斷發展而完善的過程。
市內截然不同的三個區域顯示了土耳其傳統中的不同方面。鱗次櫛比的店鋪和手藝作坊組成了集市區、集生活工作功能於一身的古老的非穆斯林住宅區以及帶葡萄園的度夏住宅。最古舊的房屋是木料與粘土、磚瓦、石料的混合搭建結構,一樓介面不設窗戶,而在二樓開一扇寬大突出的窗戶以提供寬廣視野。站在窗前,幾座清真寺躍入眼簾。

“由於在商隊貿易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薩夫蘭博盧的城市建築“為公共和私人建築樹立了一個典範”,並且影響到“奧斯曼帝國的大片地區”。“薩夫蘭博盧的原有城市佈局和建築”,是歐洲和東方之間商隊貿易往來的反映,保留得“相當完善”。由於遺址離今天的煉鋼廠距離過近,加上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使得“傳統城市風貌”受到了威脅,遺址更易遭到破壞。

典型的奧斯曼房子的結構是木造的,一般有2層或3層樓,樓層之間以梁托結合。木結構架好之後再填塞泥磚,最後再塗上乾草、泥巴混合的灰泥。一棟房子裏約有10到12個房間,並劃分成男區(Selamlik)和女區(Haremlik),房間裏通常嵌入壁龕、櫥櫃及壁爐,有的天花板裝飾得非常繁複,甚至還用木頭做出吊燈的模樣。薩夫蘭博盧地區的奧斯曼房子的格局還包括一座庭院(Hayat),是飼養牲畜和儲放工具的地方;一座可以旋轉的櫥櫃,這樣可以同時在廚房裏準備食物,然後很方便地傳遞食物到另一個房間;浴室隱藏在櫥櫃裏面;一座大火爐,控制整個屋子的空調;房間裏還有圍繞著牆壁的折疊長椅,以及放寢具的壁櫥。有些“豪宅”更有室內的水池,大到足以當游泳池,但當時是用來降低室內溫度的。現在薩夫蘭博盧裏較具規模的奧斯曼房子,大多都改裝成旅館民宿或博物館,住在這些房裏,便能體會到19世紀土耳其大宅人家的生活。